正在加载

牛大初三是吉日子吗,大年初三是什么日子,广东人有什么习俗?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4-06-16

大年初三是什么日子,广东人有什么习俗?

赤口亦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传说初三晚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故当晚一般人都会提早睡觉,以免骚扰鼠辈亲事。当晚亦会有“老鼠分钱”的习俗,在家中角落洒盐、米、糕饼供鼠辈们享用,这些给老鼠的食物称为“米妆”,寓意于新一年间与老鼠共享收成。

不同地方于赤口日有不同的习俗:清代期间,闽南人有“出郊展墓”的习俗,即到祖坟祭祀;在香港,不少人会到车公庙祈福,亦有人会到郊外远足或参与赛马活动。

正月初三的习俗?谁知道,最好是长辈们说一下烧香送神什么的讲讲听

正月初三俗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传统的年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更没有人走亲戚。有些地方“凶日”又演变成“忌日”,如甘肃天水便有正月初三“送先人”的习俗。

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传统,据说年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 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认为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客家年初三的“送穷”,其民俗思想来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年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因此年初三绝对不能杀羊,如果是日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肥硕,养羊的人家将有一个好年景。

历史上,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立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

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烧门神纸”的习俗始于宋代。 元杂剧《盆儿鬼》描写张老汉埋怨门神未尽职,云:“俺大年日将你贴起,供养了撒子荼食”;官衙里,为了让门神通融通融,包公吩咐“金纸银钱”一通烧。

烧门神纸的风俗延续至明清时期,敬神的气氛渐淡。清代道光年间《黄安县志》:正月“初三日,祭门焚楮,谓之‘烧门神纸’”。

这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神,倒更像年俗的落幕典礼——老话讲“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从此商开市,士入学,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贺老鼠嫁女。

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

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老鼠的图腾,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现实生活中,老鼠扮演的却是不断骚扰人类的丑陋角色。

在祖先的口中,对老鼠的口碑一直不佳,诸如:鼠子、鼠技、鼠头鼠脑、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胆小如鼠、贼眉鼠眼、抱头鼠窜、老鼠过街等等。 千百年来,人类饱受鼠患的危害,恨之入骨,不择手段地想尽各种方法,开展剿灭活动,如发明多种捕鼠工具、下毒饵、利用天敌、投放灭鼠炸弹、采用高科技手段使鼠类绝育、制造电子灭鼠器等等,但在鼠类所特有的适应力、繁殖力和破坏力面前,均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人和老鼠是目前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谁也无法消灭谁。 在与老鼠的长期共处中,人类的认识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人类认识到鼠的生物特性,将其作为疫厉、灾难、阴险、厄运、诡诈等载体的化身,予以鞭笞;另一方面,通过幻想,赋予老鼠人文特性,夸大鼠的神力,消弥鼠害带来的的精神恐惧。如将其视作营造物质天地的英雄,视为旺盛生命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象征。

各种敬鼠、祭鼠、祀鼠、媚鼠的方法应需而生,结合当地风俗,产生了人文背景下妙趣横生的鼠婚习俗。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童话般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老鼠嫁女成为中国民间深受喜爱的习俗之一。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天津的习俗: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

初三要吃煮合子,以羊肉馅和三鲜馅为最佳,也有吃素馅的,取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之意。寓意做买卖可赚对合利。

每逢大年初三,天津人都有包合子的习俗,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这一习俗源于中国一神话。

传说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名叫“和合二仙”:通常二像,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和谐和好”之意。 “荷”与和、合谐音;合子与圆盒之圆同形;二者其形、音、意是何等的相合!由此可见,把合子列入春节期间的食谱,大有象征阖家团圆、家庭和睦、家人和谐,生活和顺的寓意。

为了使合子包得圆,周边齐整,老人还用碗扣合子皮;合子的馅要装得足一些,有包进更多的团圆、美满的良好意愿。 为使合子“溢美”。

周边还要捏成花边,可视为面食的艺术品了。

过年禁忌

禁忌是人们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

客家民间有许多禁忌。例如: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

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

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2、数字禁忌。

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

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 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 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28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俗谓“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49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

“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

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 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旧时称“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语谓:“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银莫去担”、“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灶里不炼丹。”

凡逢旧历七、八之日,乡间不相亲,有“七不出行,八不回家”的规矩,如客家歌谣所唱“初一就系初一头,初二还系新年头。 初三就系穷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

初五又话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正来归。” 3、生育禁忌。

客家民间有“六月六,伯劳掰伯母”之说流行,认为六月六日出生的孩子将祸及父母,故有所禁忌。 中国民间旧有“忌举五月子”的说法,《史记·孟尝君传》记云:“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书·王镇恶列传》亦记:“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故令出继疎宗,猛(镇恶祖父)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

客家民间“忌举六月子”可能是从“忌举五月子”移易而来的。 客家民间旧时还有“胎神”之说。

广东兴宁罗姓编造的《通书》内“每日都写明胎神占在某处”。 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有的同“胎神”之说有关,有的却是有益的经验。

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鲤鱼、狗肉、兔肉、雀肉、山羊肉、虾蟆、黄蟮等,据说这类食品将引起灾、病因包括破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马绳,据说牛马皆怀胎12月而产,孕妇跨过牛马缰绳,将引起难产;忌坐“木马”,木马即木匠工作时常用的木架,据说孕妇坐了木架,木匠盖的房子就不吉利,这里有轻视妇女的“不洁”的观念在作祟;忌孕妇并排而坐,据说这样会影响胎气。 4.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

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 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

同时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住房内摆设眠床忌正对屋顶横梁。

认为横梁压顶预凶,且易生恶梦。床位不可直向房门,也不宜脚朝门口睡觉,这是丧事象征。

出门办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时”。 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称“供”了或“轻”了,“产”了。

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词,宜呼年岁多了或年岁高了。

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

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问“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死人。

大年初三习俗

老鼠娶亲是旧时民间俗信。

是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或“老鼠娶亲”。台湾居民认为禄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但祀鼠活动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以前在我国很流行。

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

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

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

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大年初三有什么讲究吗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它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在民俗中还有个说法:在初三给谁拜年,就容易与谁吵架,因而这天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俗也不在这天宴客,否则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扰乱了鼠辈(也有说法是: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藉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他的行事;有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正月初三还有一些民俗的注意事项,不扫地,不开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穷。

『文章来自帝神算命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