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心理学酝酿效应和顿悟现象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1-08-13

1、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有哪些?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2阿伦森效应
3暗示效应
4安泰效应 5暗示效应 6 安慰剂效应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8巴霖效应 9半途效应10贝尔效应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13比马龙效应14彼得原理15边际效应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17波纹效应18布里丹毛驴效应19不值得定律20财富效应 21蔡格尼克效应22长尾效应23超限效应24拆屋效应26成败效应27重叠效应28刺猬法则29从众效应30淬火效应31达维多定律32搭便车效应33答布效应34德西效应 35得寸进尺效应36等待效应37第一印象效应38定势效应39 定型效应40多看效应 41多米诺骨牌效应42范畴效应43凡勃伦效应44非零和效应45飞去来器效应46改宗效应47共生效应 48古烈治效应49 关系场效应50光环效应51过度理由效应
52哈奇森效应53海潮效应54海格力斯效应 55赫洛克效应56黑暗效应57华盛顿合作规律 58蝴蝶效应59环境效应60霍布森选择效应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 63缄默效应 64奖惩效应65结伴效应66进门坎效应67禁果效应68近因效应69金鱼缸法则70竞争优势效应 71酒污水效应72角色效应73刻板效应74空白效应75 库里肖夫效应



  166个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 x x ) 众:你很棒!( x x )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6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8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9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2、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是怎么?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 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 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 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 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的能力呢?这固然可以 从塑造其创造性的人格、训练其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入手,但更简便、直接、 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解决课堂学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的理解问题和 选择方法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创造性加以解决的学业问题和 允许学生大胆思维的课堂情境。下面就是几种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 方法。 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 比如在解决一道课堂常见问题时,不要求学生按书上固有程式给出答案,而 是要“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列出你所想到的所有事物”、“最大 限度说出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适合于这种办法”…… 这种提问方式常可以结合“头脑风暴法”来使用,即鼓励两个或更多的人尽 可能多地提出许许多多不同的主意,而教师当时不对任何主意做出评价性反 应。这就大大增加了产生有价值的思想的机会。 (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仅靠现在所学内容解决不了、而必须结合以往知 识或经验进行整体思考的“思考题”,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颖、有趣 的课外活动,如制作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帮妈妈管理家庭财政、用自己所学 知识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等等,使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 (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 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教师已讲了几十年,但突然间就有个学 生提出了一个很荒唐的问题或答案,这时教师不要轻视、忽略或是讥讽,而 应该给予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因为 教师也往往会因定势等影响而忽略进一步观察事物间的关系,而他们所忽略 的又恰恰可能被没有固有观念束缚的学生所看到。 (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 过分注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将会妨碍教师利用学生们自然 而然的想法。因此这一堂课中学生讨论如果意犹未尽,不妨告诉学生下一堂 课将拿出部分时间继续讨论,希望他们在两堂课之间的这段时间把自己的想 法再理顺一下或提出更多的想法。另外,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和允许灵感的产 生,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或没有解决的课堂问题也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 拿出来。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尽管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各式各样、涉及各个领域,但若加以分析比较,还是 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的。比如很多东西是经过对现有事物“反一反”、 “缩一缩”“加一加”形成的:照相机加灯就成了闪光灯照相机、钟缩小就成 了手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反过来就使人发现了“磁场能转变为 电”。因此用“加一加”、“反一反”等方法思考问题,就可以成为创造性 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当然也就可以对人进行训练。 (1)检查单法 检查单法又称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有“创造技法之母”之称,就是由一个 个固定的思维角度模式组成一个检查单,每遇到新事物就按照检查单上所列 进行逐项思考,以期得到创造性的结果。上面所说的“加一加”、“反一 反” “缩一缩”都属于检查单上的项目。此外它还包括:“能否扩大”、 “能否替代”、“能否改变”、“能否综合”、“能否有其它用场”、“适合 与否”等等。 (2)类比模拟法 也称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就是把眼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某类事物相对照, 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哈维(harvey)通过观察鱼的心脏,并且把它和水 泵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现象。具体地说,它可以包括:①拟人类 比:如制造机器人;②直接类比:如由硬甲虫钻橡树而启发产生的将空心钢 柱打入岩层后再在其中挖掘的“构盾施工法”;③因果类比:如加泡剂后可 使面包省料且体积增大从而创造出泡沫塑料、空心砖等;④对称类比:如狄 拉克从自由电子运动中得到正负对称两个能量解,从而大胆提出存在正电子 并最终被验证为正确;⑤象征类比:如用风帆簇拥的造型设计建成了悉尼歌 剧院,以象征这一港口城市的自由和开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做类比,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学业问题。 (3)移植综合法 就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它 学科和领域,以产生新的结果。比如现代医学中的内脏移植手术、克隆技术 等,都是根据了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事 例:现代信息加工的理论和术语被移植到对人心理过程的分析中,就形成了 新兴心理学分支——现代认知心理学。因此教师不妨允许学生借用其它学科 的已有知识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 (4)克弱转换法 这种方法是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有关事物的弱点,从而得出创造 性的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有一次听别人演讲中提到非线性方程 中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就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花了一星期时 间来挑剔别人的弱点,果然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的,而在 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他从这一弱点入手,很快找到一种新 的孤子理论,并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 果。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置疑,找出现有 方法的漏洞,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非逻辑联想法 据说一个日本人在控藕时放了响屁而受到嘲笑:“嗨,这样的响屁若对着池 底多来几个,莲藕不都会翻出来吗?”旁听者由此受到启发,先用压缩空 气、后改用水加压喷入池底,藕终于完整而清洁地被冲刷上来。非逻辑联想 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它可以把人的思维从死胡同、牛角尖中拽出来。 一些始料不及的方案正是在不符合逻辑的奇特的联想中产生的。非逻辑联想 的一个变式是“卡片乱配法”,就是把事物的每一性质、特点、需要、操 作、要求等分别写在一张张卡片上,然后把卡片混合在一起并随意搭配。这 种盲目的排列组合当然时常会驴唇不对马嘴,但有时就会独辟蹊径,带来意 外的惊喜。 (6)侧向思维法 在检查单法里我们介绍过“反一反”的思维方式,它又称“反向思维”,是 把已有原理或解题方法颠倒过来以求得新出路。它包括上下、左右、前后、 大小、动静、有无、是否、正负、内外、长短、好坏、主次等等的颠倒。而 侧向思维类似于反向思维,但又因不能说它是反过来的思考,所以称侧向思 维。也有人称它为“边缘思考”,就是说把人们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扭转一 下,换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 (7)转熟为生法 前面讲过影响人理解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定势”,人们对于熟悉的 事物最容易产生心理定势,从而固着于此而想不到其它方面,这就是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很多儿童会发表一些成人料想不到的奇谈怪论。 避免这种习惯化的心理定势的一个途径,就是把熟悉的事物再“变成”陌生 的,用天真的眼光如看待新事物般看待旧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能这样 而不能那样?”或者这样要求自己:“如果我从未经历过类似问题,我应该 体验到什么?”这种思考方式就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脱出平淡、峰回路转。 (8)延迟判断 生活中常会发现,人们花好长时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时,把它搁在一边几小 时、几天或几星期,再来看时却立刻发现了解决途径。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 为“酝酿效应”或顿悟。它可能也是由于打破定势而产生的,也可能与灵感 思维有关。灵感思维是指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思维质变, 在潜意识中将现象与创造物间进行了信息接通。不管是打破定势也好,还是 灵感思维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人们需要离开具体情境一段时间, 才能解放思想、打破定势;而灵感思维所依赖的潜意识活动也需要在紧张思 考后,有意识地转换环境和情绪状态,从而得到思想松驰、大脑感受能力的 提高,才能使其活跃起来,易于接受各类信息的诱导。因此当学生面临难题 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让他们先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审视,也许就会得到意 想不到的效果。 训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不只上面的几条,其解决常规问题的策 略也可能导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为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本 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创造就来源于日常的普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与日常教学完全割裂开,而应在课堂上把训练学 生掌握常规的解题策略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4、“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分别是什么意思?请举例...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面试时候要衣冠整洁,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过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录取的几率也较大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交往进程中从交往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认知偏差或倾向——————答卷时我书写整齐,结果得分较高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人们对待精神病人避而远之



  这三个都是心理学词汇 而且是同一章的哦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典型的就是 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以貌取人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例如 当和你聊天时 比如谈到德国人 你会认为他们严谨 。。。 也就是你过去的认知在你头脑中已经给某雷人或事贴上标签


帝神算命网独家使用,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