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壮族在越南属什么族,壮族的语言就是越南语吗?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2-06-15

壮族的语言就是越南语吗?

壮族的语言不是越南语!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

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

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

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声母,南部方言有送气声母。壮语除单纯声母还有腭化、唇化声母;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

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

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

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广西壮族与东南亚的泰族之间有何渊源

广西壮族与东南亚的泰族在体质特征、语言、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他们在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强的渊源关系,实际上是同一民族在最近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分化成为不同民族的。

广西的壮族和东南亚的泰族都是古代百越民族集团的直系后裔,世代居住在长江以南地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们生活和活动在南岭以南地区。 从秦朝到唐初的近1000年的时间里,随着中原封建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大批汉人进入岭南,参与岭南的开发,这自然加速了岭南地区的汉化。

到了唐朝末年,岭南东部地区汉化已成定局,有着大量壮族语言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 不服汉化的壮族先民退至岭南西部,与这里的壮族先民融合,泰族与壮族的分化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强大和文化的扩张,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他们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却受到了早已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的中西部地区,这就形成了壮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壮泰走廊”。

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南迁壮族先民征服了当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即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 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的南下, 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及向北、向西的扩张,逐步将壮泰民族从地理上隔离开来,形成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格局。

京族人是越南族吗

不是什么官方民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是狭义上的越南人。在中国境内,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京族的母语京语通常被认为属于南亚语系,故京族一般被视为南亚语系民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京族是百越后裔的壮侗语系民族之雒越为主体,加入南岛语系民族之占人、南亚语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汉藏语系民族之汉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东亚而非东南亚。

壮族能被称为一个少数民族吗

虽然看起来被汉化的严重,但还是有自己的文化的,而且还有聚居地自治区,壮族(旧称僮,壮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 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北部和贵州南部。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獠蛮、俚蛮、溪峒蛮、乌浒蛮等。

宋代始为“獠”、“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是壮语Cuengh的音译。

1949年后改“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2011年1月24日至29日,在央视第七频道播出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从各个领域全面地解读了壮族文化。

古代越族知识和信息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是岭南古越族后裔。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实际上越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也必须看到,越族各个支裔又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称——越或粤。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注:参阅黄崇岳:《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我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今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至云贵地区,分别称作于越(杨越)、东越(东瓯)、闽越、南越、瓯越(西瓯)、骆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们之所以共称为“越”,是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百越”尽管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但终被强楚所吞并。后代或被同化,或迁徙南方。而在华南两广地区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较后进的一支,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体才逐渐形成。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尧舜时代就与中原华夏族有交往。《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就提及商王朝东边的断发纹身的“沤(瓯)深”和“越沤”向商王进贡鱼制品和利剑。这是指江浙和东周沿海一带的越人。又讲到“正南瓯、邓、桂国……,以珠玑、玳瑁、象齿……短狗为献。”这“瓯”、“桂”人应是指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和骆越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几何印纹陶,而华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中的夔纹陶和一些青铜器和铁器,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十分明显,其文化交流情况学术界已作过充分探讨(注:参阅百越民族史研究汇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的有关论文。)。

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范围内,以南越族为主体(包括今广西西南部的西瓯和越南北部的骆越),由河北人赵佗建立了臣服于汉中央王朝的南越国。这就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华夏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促进了南越族主体的汉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南越族为主的华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在衣着方面,华南古越族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注:容观琼:《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载《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第169至17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钦食方面,古越族“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略述于后。

壮族在越南属什么族


『dishen.com』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