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图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4-11-03

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图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造作诸业)───────(业)

│ ┌3 识(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6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7 受(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8 爱(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追求造作)───────(惑)

│ └10有(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大至整个世界,小至一粒微尘,无不笼罩在因果的关系网中,没有因果关系的,可说一法也没有。不但佛法是这样讲,就是世人也有说到,世间一切法,各各有其因果。

 

 

佛法虽纵横的广谈因果,但佛法是以有情生命为说明的中心,所以一论及因果时,总是侧重于有情所造的善恶因果,因为有了有情,自然就有世界,而且世界的清净或染污,完全系于有情业力的染净。如说:‘器世问为“有情业力”所成的,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态,如有色即有空。所以虽差别而说为有情与世间,而实是有情的世间,总是从有情去说明世间’。

 

佛法所说的因果,既以有情为主体,而人类又为有情的中心,所以佛法所说的因果律,特别注重人类思想行为的因果法则,亦即是要人类有情,在这现实世间,如何做个好人,而时刻的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活动,不要让他向不道德的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起个念头,或者发一行为,就得想想这是否有益于自己或社会人群?

 

假定出发于正确思想而采取的良善行为活动,就不妨循着这个路线走去,不然的话,损人而不利己,就不应当去做。所以吾人行为的或善或恶,既不是神意的规定,亦不是宿命的安排,更不是机运如此,而是由自己内心的选择,要怎样的去做,就怎样去做的,造因既可听由自己的选择,则为善为恶当然要由自己负责,而所受的苦乐自亦无用怨天尤人!

 

佛法的因果律,前面说过,异常的广泛。如以十法界说,六凡法界的众生,固然没有不在因果律中,造不同的因,受不同的果,就是出世的四圣法界,亦无不是由因果律而如此的。如说修四圣谛为因,而得声闻道果,修十二因缘为因,而得缘觉道果等。于十法界中,佛法是以佛法界为最高的,但崇高而伟大的佛陀,亦不能超越因果律的范围以外。

 

我们常说:佛是真理的体悟者,自由的实现者,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但这不是无因无缘自然得来的,而是经过长时期修持以及度化众生所得的结果。佛不特不能超越因果,亦复不能改变因果,所以神教者说有超越于因果关系之外的大神,当然为佛法所不能承认,而予以种种破斥了。(<>起名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因果通于三世的,不同有些学派,只承认有现在,不谈过去未来,或者说有现在与未来的二世因果,而不推论过去,这都不能开显因果的真实性。唯有通于三世的因果,在时间上如环之无端的无始无终,始能究竟的说明因果实相。

 

如以吾人现实生命果报体为中心,这生命报体,是由过去的业力之所招感的,过去的行业或善或恶,影响现在生命的或苦或乐,即此苦乐的果报,又复表现各种行为的活动,创造新业以感未来的生命,未来生命的是好是不好,完全是看现在行为的表现是善是恶,所以吾人现在的一切行为活动,对于未来的新生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可稍为有点大意,而应积极的努力向善,以求获得美满的新生命!

 

因为因果通于三世,所以生命循环不息,在循环不息中,要想找个生命的开始,却又是绝对找不到的,所以佛法说为无始生命的狂流。众生于生命不息的奔放中,不能没有它的行为活动,有了行为的活动,就构成业力存在,其存在的业力,必然要感果的,若不感果,必然是造了其他业力混和其问,或者别造其他强有力的业因,使此所造之因应感之果,暂时不得生起。

 

世人不了解这点,或以一时的得失,而疑因果无凭,或以愚迷的看法,以为报应有爽。这都是对于因果信心的不够,假定能够对于因果深信不疑,不但不会生起这样的疑念,而且一定会积极的去创造善因,和集善缘,以期生于善果。因此,在这世间做人,应本现前活泼泼的一念心,自由抉择所当行的善行。

 

图解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轮回”这一概念在藏民心中根深蒂固,是藏族人为人处世最根本的人生观,具体通过常见的六道轮回图就能将“轮回”阐述得清清楚楚。六道轮回图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阐明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脱苦的自在境界。

 

六道轮回图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轮回理论的昭示图。图右上方佛手指日月开示灭苦及脱出轮回苦海的方法。六道众生通过佛法的修行,最后终得解脱轮回、登佛净土。包含了六道在内的大轮,由无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内的有情众生,无一可逃离死主的掌握。

 

生死之轮可以分为四层圆圈排列:

从最内圈开始,在图的正**,亦即大轮的轴心部分,是一个小圆圈,圈内有三种畜牲:鸽、蛇及猪;这三种动物,分别表义贪、嗔、痴这三毒。三毒是烦恼的根源,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而痴为根本,而生贪、嗔,所以蛇及鸽由猪口而出。

 

内第二圈,是有关生、死及中阴(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中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的教法图示。环的半边是黑暗的,另半边则是光明的。在黑暗的半边环中,有人被分为三串绑住拉扯,这是代表了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光明的另半环中,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中阴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脱轮回、登佛净土(有一小白线与净土相联穿于十二因缘的生以作暗示)。

 

内第三圈是生死之轮图的主体之圈,是描述众生轮回的处所(也即六道)之部分。上方是天道,再逆时针方向数下来是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及人间。

阿修罗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并且这两道的众生有着种种相互的矛盾和关联,于是将这两部分合一来讲。

 

天道: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

欲界天全都是在莲花中化出的。他们的身体自然放出大光明,他们的寿命长达数劫。在这长时间内,他们每天都在嬉戏享乐,唯独是临死前或在与阿修罗开战时才会遇到痛苦。

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的有情,福乐比欲界更大,但他们仍有痛苦。

 

阿修罗道:福报极大,寿命又极长,而且智力也极高。但由于他们的妒忌及嗔恨心,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快乐。他们与天界众生分别不太大,所以阿修罗道亦称为“非天”。阿修罗世界与天界中的部分相连。阿修罗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树,树身在阿修罗道世界,树顶却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图中阿修罗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画面)。

 

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尽情享用这树所结的果实,但阿修罗众生却无法享受果实,所以便十分妒忌。他们常常砍断如意树,但天界的众生只需由上洒下一种甘露,树便会马上重活过来。同时,天道中的有情,常对阿修罗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时常抢夺阿修罗女。为这些原因,阿修罗便常常向天界宣战。但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由于福报略逊于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战败连连。

 

图中,有一座宫殿,殿中便是阿修罗王。在图中的顶端,可以见到如意树植根阿修罗界,而树顶却延伸至天界。在树根,可见一个阿修罗持斧砍树。在树顶部分,可见云上有天界众生与众阿修罗正在开战。

 

畜牲道: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们能见到的地方,有的则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它们的寿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虫),亦有长至经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则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见。它们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卵生、湿生及化生都有。地狱道:生于地狱道内所受的苦是最为可怕的了。这里描述了地狱道众生之景况。地狱道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左)、八大寒地狱(右)、近边地狱(下)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饿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来说,饿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众生为大。以愚痴的角度来说,则畜牲远比饿鬼的智力为低下。饿鬼道的众生,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饿鬼道的有情众生,偶尔也会在人间世界走动,我们的眼睛也可能见到它们。它们并不像地狱道众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地而住的。

 

外障饿鬼:遭遇种种外在的障碍,令其不能得食。在大白天,温暖的阳光反会令它们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却令它们感到热不可当。它们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极端肚饿,但却难以找到食物。它们的头及肚子极大,脚却似快断的干柴。这一类饿鬼长年痛苦地东奔西跑,却难以找到可供饮食的物质,这种痛苦是很悲惨的!它们身心长年痛苦,难以得到一刹那的温饱及休息。

 

内障饿鬼:身躯如山般巨大,但脚却亦是似枯木般幼小,走动乏力。它们口中**火焰,喉咙如针孔般小,所以无从饮食。饮食障饿鬼:见到食品时,食品便变成火焰。在它们见到河水时,整条河便会干涸。有的饮食障饿鬼只好吃粪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物进入饿鬼口中变成了火焰,而右上角的佛正向饿鬼施食。同时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小鬼婴,这使得鬼道中的众生生活更见困难痛苦。在佛教的须弥山宇宙模式中,人间可以分为四大部洲,我们身处的地方是南瞻部洲。

 

其他三个大部洲的人,寿命比较固定,而南瞻部洲的人寿则并不一定,有刚出生便死去的,也有寿逾百岁的。人间的苦有很多,但可归纳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十二因缘:环上端右边的小格,表达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其余的十一格,顺时钟分别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其余十一支。

 

无明:“无明”这一支,包含了对善恶、因果、业力及世上万事万物之实际情况的误解。这些无明,就似是一块黑布,障住了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就伴随我们,从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行:这一支因缘以陶塑工匠来表义。在他身旁的陶泥,表义无明。这些陶泥经陶匠的运作,而变作各式各样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一小格,表义说基于无明,便会发作出种种形式不同的善业及恶业。

 

识:猴子是永不停下来的,只会走来走去,就似众生的心识,永不止息地带着各种业因而在六道中转来转去。所以,图中的小格以猴子来表达“识”。

 

名色:“名色”这个名词,是指在众生在**入胎的一刹那之蕴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识蕴。在入胎时,投生的心识其实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无明”、“行”与“识”。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识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后,心识便乘这个名色肉身生存。在图中,可见数人乘船渡河。船象征色身,乘船者表义其他四蕴。

 

六入:六入在心识生入名色身一阵子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意识才完全发展出来。“六入”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种功能具备的时候。在这时候,功能虽然具备了,但却未运作起来,所以图中以一间有六个窗口的空房子来表义。

触:由上“六入”的条件具备了,此时乃至我们长大**后,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识三者碰上时,便会有所作用及反应,例如我们会在透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与外境接触时,产生了乐、苦及中性的知觉。

 

受:在有了“触”后,我们对乐、苦及中性的经验,便会分别产生喜欢、厌恶及中性的分别感受,这是“受”的意思。在图中,此支以一个眼睛中箭的人来表达。

爱:由“触”及“受”这前二支,我们会对乐、苦及中性的体验继而分别产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态,这便是十二支因缘中的“爱”。在图中,此支以一个嗜酒的人表义。

 

取:“取”是指强烈的欲望,这是上一支的延伸。

有:由众生有了前述的“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轮回的因缘,这便有“有”的意思。“爱”、“取”及“有”是导致我们不断投生的主要运作材料。

生:生因为上述的各支,众生便不断有转生轮回,这就是“生”的意思。

 

老死:既有“生”,便自然会有衰老及最终的死亡,这是“老死”支的意思。

十二因缘总说:在这十二支中,“无明”、“爱”及“取”的属性是烦恼;“行”及“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则全属苦。

 

假设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们由“无明”所驱使,做出了杀生业(“行”),在“识”中留下了这杀生之业因。这三者,在今生临终时遇上了临终一念的烦恼(“爱”及“取”),便构成了下一生堕于地狱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后,我们便在地狱中投生(“生”),而渐次有“名色”、“六入”、“触”、“受”及“老死”,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

 

我们在经历某一套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时,同时会因为无明等驱使,做出种种别的业因,发展出极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缘流转。正是这样,我们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环之内,不可逃循出离。

 

 


http://www.dishen.com文章,转载请联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