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明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4-07-06

从咱们老祖宗那一辈儿开始清明节就有了,清明节祭祀的文化也持续了好几千年,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敬意,清明节祭祀有非常多的讲究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扫墓要前三后四,那么清明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清明节左五右六又是什么意思?大家跟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

清明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清明前三天或清明后四天上坟烧纸最好。

直到现在,许多农村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即不在清明这一天上坟烧纸。

有的地方在清明前三天烧纸,其解释为前三天阴间路上不拥挤,去世的亲人能很快收到冥币,路上行走安全快捷。

一说是,到清明这一天都烧纸,“快递”很忙,烧去的钱容易出现积压,容易出现丢失冥币现象,当然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情景。

第二种说法是,古代的寒食节通常在清明的头一天。

“寒食节”的意思是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在晋文公重耳落难的时候,介子推不离不弃追随其左右。

令公子重耳感动的是,但没有任何吃的情况下,介子推割股肉煮汤给重耳充饥。

当重耳苦尽甘来称王后,大封功臣,唯独忘了封介子推。

过后大臣们提醒重耳,重耳方才恍然大悟,于是亲自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经看淡了仕途,背着老娘早已躲进了绵山。

最后重耳为了让介子推出山辅佐,想出了烧山逼其出山的馊主意。

介子推不愿再辅佐重耳,就在清明前一天,宁可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也不出山。

重耳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下旨这天举国不许生烟火,一律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的头一天是寒食节,自然不能生烟火,所以有的地方都是前三天上坟烧纸。

如果前三天忘了,或其他原因没有上坟烧纸,一般情况都是后四天再烧纸。

有的地方还说前三年的新坟都是清明前三天上坟烧纸,如果是三年以后的旧坟,那么都是后四天烧纸。

据说“前三后四”是对应“七天”之说。

古代人去世后,后生晚辈都要烧“五七纸”,也就是新坟烧5个7天的纸。“前三后四”恰好是“头七”纸。

除了“前三后四”,古代还有“左五右六”之说。

“左五右六”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一般情况下清明这天不为坟培土,而是提前在春分过后,五、六天时修坟培土。

据说清明这天修坟培土有点晚了,又烧纸又修坟,会打扰逝者收冥币。

另一种说法是,清明上坟烧纸时,一般选择在早上五、六点钟,这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阴盛阳衰,便于逝者收冥币。

假如太阳出来阳气会过盛,阴气太弱,逝者灵魂不敢出来收冥币。

农村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实是种迷信的说法。

纪念逝者的方法多种多样,上坟烧纸是一种陋习,既浪费钱财又造成火灾隐患,每年因清明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不在少数,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上纪念的方法,既环保又安全,何乐不为呢?

清明节上坟适合什么时间去

按照民间习俗来说,上坟最佳时间是卯时,也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比较适合在这个时间去上坟,首先卯时太阳初升,阳气充足,阴阳交汇的时候,去上坟最合适。其次这个时候的太阳不会太毒辣,我们在爬山的时候,不会感受到太阳爆嗮的感觉,可以更加舒适一些,所以一般来说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卯时(五点到七点)。但在如今很多大都市的人群中,这个时间点大部分的人都还没起床,大部分的人还在睡梦中,根本起不了这么早,所以很多人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去上坟。

那么退而求其次来说,上坟的时间可以选择在上午,上午去上坟也比较合适,早上的太阳还是比较温和的,且上午的时候也是阳气充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去上坟不会遇到一些脏东西,也不会招惹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回家。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坟最好赶在下午三点钟之前完成,也就是说上坟不可以在三点钟之后,若是在三点钟之后去上坟,是非常不吉利的,要知道三点钟过后太阳快要下山了,夕阳西沉之后,阳气不够充足,我们没有阳气的庇佑在此时去上坟,恐会招惹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恐会惹到一些附近的孤魂野鬼缠上身。所以说上坟的最佳时间是早上的五点到七点,退一步来说上午上坟也非常合适,但切勿选择在下午三点过后去上坟。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4、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7、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6]

9、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10、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6]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11、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帝神算★命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