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七夕吃什么传统东西

  • 作者: 帝神小编
  • 来源: 帝神算命网
  • 2024-06-29

七夕这个节日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是咱们中国自己的情人节,七夕的时候有很多好吃的美食,那么七夕吃什么传统东西,七夕吃什么美食呢,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夕吃什么传统东西

1. 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不是一种水果,而是以油、面、糖、蜜为主材料的各色糕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

2. 瓜果

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有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成为“花瓜”,用来拜织女乞巧。

3.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到七夕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4. 饺子

在我国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会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5. 五子

七夕节“拜织女”的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在斋戒沐浴后,大家会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6. 巧芽面

巧芽面里的“芽”指的是绿豆芽。这绿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选品相好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覆盖,每天喷几次水使其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放油,加肉丁炒熟,下葱、姜爆香,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调味,做成豆芽汤浇到面条上即可食用。

7. 江米条

吃江米条是老南京人七夕节特有的习俗。江米条是将糯米粉与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团,放入锅里蒸熟后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面团稍微变干,再用刀切成方便食用的条状放入油锅炸熟,炸好的江米条沥干油后裹上糖浆即可。

8. 吃鸡

这个吃鸡自然指的不是吃鸡战场。传说雄鸡报晓时,“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就得分开。假设没有公鸡报晓,牛郎织女就不会分开,于是七夕节吃鸡就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表示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

还有一些地方认为公鸡换了地方怕生,就不会打鸣,所以一到七夕节,就把大公鸡从鸡窝里抓出来,放到屋里用框子扣起来。

9. 分蚕豆

“蚕”与福州方言里的“缠”谐音,“分豆结缘”是福州地区七夕节特有的习俗。一到七夕,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都要相互赠送、分食蚕豆,意为把好事紧紧缠住。

10. 品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门台山的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当地家家户户都要拜神,称为“幕仙”,菱角、凉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贡品。

七夕节的真正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 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土”,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 “晒书节”,保持了最 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 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tt"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tt”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Dishen.com』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全文